春闺秘录:厂公太撩人_第213节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13节 (第2/2页)

言与谢鹿年感情也很好,也与钱千辉私交也甚笃,与宫中的韦皇后也有拐弯抹角的关系。

    甚至,还是某一个缇骑的远方表亲。

    苏息言这个人,与朝中每一个人都交好,与朝中每一股势力都有所往来!

    仔细想来,这个人就没有交恶的对象,是个像万金油一样的人物!

    如此一来,他与顾家交好,倒算不得什么值得注意的事情了。

    汪印觉得眼前一片迷雾,还是有许多东西看的清楚。

    背后的人是谋取台阁之位,那么他们的人选必定就在其中的,到底是哪一个呢?

    他的目光落在了吏部选定的那几个人身上,对他们背后的势力也一清二楚。

    这些人都清清白白,实在没有明确的指向。

    出人意料的是,永昭帝很快就定下了中书令的人选。

    而且,这人选,并不在吏部的呈上去的备选官员当中。

    第382章 悲悯

    中书令一职,落在了太仆卿裴鼎臣的身上。

    裴鼎臣不属于朝中任何一方的势力,与太子、五皇子等皇子公主,也没有什么往来。

    裴鼎臣今年已经六十五岁了,已经到了可以致仕的时候。

    他为官的经历也没有什么太多可说的,从科举入仕开始,最后累官至三品大臣,和许多官员一样。

    先帝驾崩之时,他便是一方刺史,后来皇上登基之后,对他不算贬斥,也不算重用。

    他和朝中其他同龄的官员一样,都是兢兢业业熬着资历。

    从地方刺史到一道观察使,再到京兆六部,然后升任太仆卿,掌管大安朝的牧马政令。

    熬了近二十年的时间,裴鼎臣一步一个脚印,不疾不徐地走着,在大家都以为他即将致仕的时候,他却踏上了台阁之位,成为中枢三巨头之一。

    这个结果,直令一众朝官惊愕地长大了嘴巴,大到可以塞进一颗鸡蛋。

    谁能想得到,中书令会落在年迈的裴鼎臣身上?

    就连汪印,也没有想到。

    此刻他正在翻阅着有关裴鼎臣的资料记录,想更加了解裴鼎臣这个人,想找出皇上为何会让他就任中书令的真正原因。

    不一会儿,汪印便放下了那本厚厚的卷宗。

    裴鼎臣为官这么多年,有关他的记录很多,但真正可以称之为线索的,却少得可怜。

    这少得可怜的内容,便是有关他的交友情况。

    裴鼎臣此人,与京畿卫副将军穆太澄、吏部尚书罗朋云交好,这是汪印唯一能找到的线索。

    不过这少得可怜的一点线索,也足够了。

    光凭这一点,汪印已明白中书令为何不是吏部呈送上去的那些人,而是裴鼎臣。

    京畿卫副将军穆太澄、吏部尚书罗朋云都是皇上一手提拔、培养的,都是亲近倾向皇上的官员。

    志同道合者谓之朋,裴鼎臣与这两人交好,自然想法倾向是一样的。

    他,是皇上的心腹亲信。

    这便是裴鼎臣能成为中书令的原因。

    裴鼎臣就任中书令,换言之,阁之位还是掌握在皇上的手中,中枢的话语权还是掌握在皇上的手中!

    官员的升降,在皇上的一念之间,皇上的一念,便是系在“我”身上。

    曲公度丢了中书令,是因为功高震主、影响太大,影响着中枢的运行,削弱了皇上掌控中枢的权力,这是“非我”之人;

    裴鼎臣得到中书令,是因为足够听话、足够忠心,对中枢影响不大,中枢权力还是在皇上手中,这是“亲我”之人。

    这一刻,汪印什么都明白了:

    在曲公度之后,皇上压根就不想把中枢权力交出去,才最终选定了裴鼎臣。

    原来……如此。

    汪印慢慢合上卷宗,心里说不出是什么感觉,面孔依然平静淡漠。

    说实话,他身为缇事厂督主,身为皇上最倚重的心腹,无论是谁成为台阁之臣,只要那个人是皇上选定的,他都不应该也不能有任何想法才是。

    可是……先前他违背圣意,暗中将曲公度、曲家子弟保了下来。

    现在,说心腹忠诚这样的词语,他自己都觉得有些不自在。

    在曲公度之后,裴鼎臣就任中书令一职,以后中枢会怎么样呢?

    天子皇族世袭,而朝臣官位不世袭,这原因,便是在于“匡正”这两个字。——这也是中枢三省并立的原因。

    中枢之所以三省并立,为的便是限制得皇上不会因一人之私欲,而扰乱朝纲;

    也使得皇上的旨意,通过这三省的议论规整,化成有利于国朝的政策,最终使得国朝稳定、繁华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